粽香满溢庆六一文明传承润童心——当童趣遇上传统:112班“粽”享六一亲子活动 |
(咸宁网讯 记者 石丽丽 通讯员 姜露)在六一儿童节与端午节双节降临之际,咸宁市试验小学112班于5月30日上午组织了一场独具匠心的“亲子包粽子”活动。家长与孩子们一起体会传统风俗,在欢声笑语中感触中华文明的魅力,传递浓浓的节日温情。 活动现场,教室被安置得温馨而喜庆。课桌上铺满了碧绿的粽叶,泡好的糯米、红枣、豆沙等馅料规整摆放,彩色丝线悬挂其间。活动开端前,班主任刘教师为孩子们生动叙述了端午节的由来和包粽子的传统风俗,孩子们睁大眼睛,听得津津乐道。 跟着活动真实开端,家长和孩子们纷繁着手。有的家长方法熟练,一边演示一边解说:“粽叶要折成漏斗状,米不能放太多,否则会漏出来。”孩子们则摩拳擦掌,小手捏着粽叶,小心谨慎地填入糯米和馅料。虽然动作略显蠢笨,有的粽子包得歪歪扭扭,乃至“露了馅”,但我们仍然乐在其中,教室里笑声不断。 妈妈,你看我折的粽叶像不像小舟?曾钰彤小朋友兴奋地向妈妈展现着自己的著作。在亲子互动环节,家长们化身民间传统文明导师,手把手教孩子们折粽叶、填糯米、放馅料、捆扎绳。教室里不时传来米漏出来了我的粽子怎样扁扁的等童言童语,引得我们开怀大笑。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特别设置了祖孙三代包粽子环节。柯祉屹小朋友的爷爷现场展现传统三角粽的包法。要把粽叶这样穿插折叠...爷爷的巧手引来阵阵赞赏。看着孙子仔细仿照的姿态,爷爷欣喜地说:老祖宗的手工,总算没有丢。 活动中,不少家庭还共享了各自家园包粽子风俗,来自南边的袁奶奶展现了四角粽的包法,而北方的李妈妈则教我们用芦苇叶包出的三角粽,让孩子们感触到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班主任刘教师表明,这些粽子作为节日礼物送给孩子们,让他们品味自己的劳动成果。董奕辰妈妈慨叹道:“这样的活动不只让孩子学到了民间传统文明,还增进了亲子爱情,特别有意义。” 其他家长也都表明:经过亲手包粽子,孩子们对端午节的了解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这种滋润式的文明体会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活动的最终,班主任刘教师拿出早已预备好的彩色绳,温顺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教师给你们每人都预备了一条彩色绳,这彩色绳承载着教师最真诚的祝愿,愿你们永久健康快乐地长大,英勇追逐自己的愿望。” 这个特别的儿童节,粽叶的幽香不只萦绕在教室,更将中华优秀前史传统文明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孩子心田,那一条条彩色绳,也将带着教师的爱与祝愿,陪同孩子们走过欢喜的幼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