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想赚老人钱、不想近老人身”银发经济最大矛盾该如何破解 |
|
当你老了,你想怎样度过余生?相关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577.62万,占总人口的37.6%。衰老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自然阶段,随着我们社会迈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养老”正成为与每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重要议题。未来社会如何真正的完成“老有所养”?在发展医疗技术延长人类寿命的同时,能否保障晚年生活品质、维持尊严? 10月29日重阳节当天,“中欧智汇银发焕新——2025第三届中欧老龄产业创新论坛”在中欧上海校区举办,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中欧校友老龄产业协会承办。老龄医疗、养老金融、康养服务及老龄消费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企业家齐聚一堂,围绕“老龄产业创新实践与生态共建”主题建言献策。 首先,老年人口规模从未如此之高。相关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庞大的老年人口给社会结构、家庭模式及公共服务体系都带来了挑战。中欧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分享了一组数据:美国从老龄化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间隔了72年,而中国只有21年。因此,中国面临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等结构性挑战。“这可能会带来‘长寿风险’,也就是说当实际的寿命超过了预期寿命的时候,居民退休时积累的储蓄不足就会出现缺口,这是一个幸福的烦恼。” 然而,这不代表银发人群多对于社会来说就是一种负担,反而可能转化成红利。芮萌指出,如果按照银发族总人口乘以人均消费的方式计算,银发经济大致市场规模就高达9万亿元。同时,他认为56岁到65岁的人群是“新一代银发族”,富有知识和活力,不仅注重生理健康,还有自我实现需求,因此传统的养老模式不足以满足,而是需要涉及健康管理、社会连接和精神追求等多方面的“第二人生模式”,这其中蕴藏着银发经济发展的无穷潜力。 同时从宏观政策来看,芮萌提及“十五五”规划中,国家对养老工作做出了进一步的实质性政策支持部署,比如健全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机制;服务供给优化、特殊群体保障、积极老龄观实践等等。他总结:“今天如果有一个产业既有商业经济价值,又有社会价值,而且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这个产业就是银发经济产业,所以银发不是负担,而是红利。” “太多人想赚老人的钱,太少人想近老人的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荣誉退休教授苏锡嘉金句频出,引发现场一片笑声。实际上,他指出了银发经济的发展困境。 苏锡嘉将银发族分为三个阶段:“说走就走、想想再走、只想不走”,认为前两个阶段吸引了绝大部分银发产业从业者的关注和投资,而真正消耗社会资源最多的第三阶段却被忽视,这构成了一种巨大的矛盾。 从宏观金融角度来看,芮萌分析,全球解决养老金融问题主要是依靠三大支柱:第一是社保,即国家兜底的养老计划;第二是企业年金计划;第三是个人养老金计划。理想情况下,三大支柱应该均衡分配,而我国主要是依靠第一支柱,第二和第三支柱明显不足。“这带来了两个主体问题,一是替代率不足,也就是退休前的工资和退休后的养老金差距很大,影响了退休生活的质量。二是年轻人慢慢的变少,缴费的人减少,领取养老金的人增多,导致入不敷出,养老金的存量越来越小。” 随着时代和社会进步,如何在做到“老有所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与“老有所为”?芮萌指出,新一代银发族不仅存在最低级的生理需求,对精神上自我实现的需求更多。 苏锡嘉分享了国外一种“越健康越赚钱”的商业模式:老人购买医疗保险后,身体越健康,看医生越少,养老活动中心获得的奖励越多。“这是老人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让他们获得更加多医疗照顾,而是更有质量、更开心地生活。”为达成这一目的,苏锡嘉指出,医疗介入应前置到日常生活,并展示了AI技术与医疗健康结合的多种可能:利用大数据分析老年人跌倒风险,帮助机构提前预警;通过AI建模进行老年痴呆早期诊断;智能宠物、AI陪伴机器人满足老年人的情感与认知需求...... “AI+医养”概念落地情况如何?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杨蔚介绍,在养老场景中,国外慢慢的开始应用AI机器人,不仅仅可以监测每个老人的行动,预测他们跌倒的风险,还能给他们情感上的慰藉和陪伴。比如,日本“出圈”的LOVOT机器人不太会说话,只会眨眼“卖萌”,主动向人索取拥抱。在硬件创新方面,“意念手环”、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正探索实现更自然、直接的人机交互,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创造新的沟通可能。 除了融入AI等前沿技术,医疗和养老产业也在持续探索研发新产品。上海致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剑锋分析,市面上老人洗浴有关产品和技术都存在一定缺陷,比如浴室适老化改造周期长、投入大,不适用于无法坐着洗澡的失能老人。上门助浴用到的拼接浴缸成本很高,对操作人员的技能和体力要求也较高。因此,养老科学技术产品应聚焦三大目标:降低对服务人员的技能要求、减少其体力付出、提升服务过程的标准化水平。 爱志株式会社海外事业室室长、爱志万(上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雨分享了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实践经验,其核心原则之一是“自立支援”,提倡帮助老人维持自理能力,有尊严地度过晚年。她举例说,日本的日间照料中心是“无围墙的养老院”,提供包接包送、沐浴、营养膳食、康复,甚至是认知症早期训练等服务。她建议中国养老服务业从中吸取经验,将社区与居家视为整体,发展多样化社区服务,并建立类似“Care Manager”(照护经理)的专业角色,负责评估老人需求与定制个性化照护计划。 综观嘉宾发言,论坛的主旨始终围绕一条逻辑:提升老年生活品质,而非仅仅延长寿命本身。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所言,老龄产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需要政策引领、学术支撑与产业协同,在创新思路上要从“赚老人的钱”转变为“近老人的身”,再到“近老人的心”,把科技成果变成可被信任、可被接受的健康服务,让健康老龄化成为中国高水平发展的新动能。 |